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10-16
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节目《我爱你中国》引得全场观众齐声合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嘉硕/摄
红旗渠“最小”的建设者张买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今年76岁。10月12日,他出现在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和记者们见面时,张买江穿着藏青色的褂子,一口浓重的乡音。他不再是红旗渠上那个因为能吃苦被叫作“小老虎”的半大孩子了。多数当年的红旗渠修渠人已经离世。
投入红旗渠建设时,张买江只有13岁,在当时年龄最小。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
讲起红旗渠的故事,张买江还是中气十足。从他激动的神态、挥舞的手臂和不时哽咽的声音中可以感受到,红旗渠对他来说不是一个符号,逝去的人和老去的故事,仍在他心里,随时可以奔涌出来。
红旗渠里的水已经流淌了60年。从空中俯瞰,红旗渠像一条细而连绵的飘带,挂在太行山间。这条人工渠全长1500公里,参与修建人数近10万,耗时近10年。这是一项以肉身与山的力量抗衡的工程。当时,没有先进技术与大型机械,民工要自制工具,用炮、锤一点点凿出渠、开出路来。据新华社报道,在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挖出的土石方,可垒成一条高3米、宽两米的“长城”,长度可以连接哈尔滨和广州。
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演员林永健(右一)在舞台演绎红旗渠工程设计师吴祖太的故事。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嘉硕/摄
这个宏大的工程传递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气魄,但红旗渠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具体的人。
他们渴望水。从张买江的名字也不难看出,这个家庭有多渴望水。“旱”“大旱”,在林县县志中是频繁出现的字眼。红旗渠工程开始时,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为了引来水,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参加修渠工程,但不久后在工地因意外牺牲。随后,张买江的母亲把年幼的儿子送到渠上,临行前对他说,“你爹没把渠修到底,你就去替他完成吧,不把水引回来就别回家”。张买江在修渠工地上度过了9年的少年时光,半天假都没有请过。
“江”买不来,得自己引过来。十几岁的张买江,有时要背一百多斤的石头,工友看他年纪小,让他干轻活儿,但他有股倔强劲儿,挑重的活儿干。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的母亲在水边坐了一夜。张买江为全村挑来了第一担水。他对记者回忆说:“我去挑的俺村第一担水,那天去挑水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不哭的。”
10月12日,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在河海大学举办。该活动由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水利部、人民日报社、共青团中央、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河海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110年来培养了30多万名毕业生。河海学子以“我饮河海一滴水,我献祖国一生情”的江河情怀,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10月12日晚,南京,2025“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现场,“苏超”吉祥物豚宝和现场师生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摄
在现场,河海大学校长郑金海发表演讲,他说,从古时候的大禹治水,到新时代的“江河战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兴水的壮阔历史。
张买江和河海大学师生见面时,掌声雷动。和他一同出现在河海大学的,还有红旗渠“铁姑娘”队队长郭秋英、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任羊成的外孙任斌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师李媛。
郭秋英70多岁了,仍有“铁姑娘”的豪迈,她对年轻学子们喊话:“我只信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50多年前,在她的带领下,这支由年轻女子组成的队伍学会了深井隧洞扶钎打炮眼,学会了快速有效排除隧洞中的浓烟,她率领“铁姑娘队”和男民工一道,干60天,钻通了长达400米的“换新天”隧洞。
任羊成曾任红旗渠工地除险队队长,在红旗渠工地上,人们把他称为“阎王殿里报了名的人”。在工地上,他常腰里系着一根粗绳,手拿撬杠和铁锤,在悬崖峭壁间凌空作业。时间久了,他腰部被绳子勒出血痕。
曾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两张闪光的照片》。文章中说,20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采访任羊成时,红旗渠工程已基本竣工。穆青问他身上是否还有绳勒的伤痕?他说,还有。他脱下上衣,穆青看到一圈厚厚的老茧,像一条赤褐色的带子缠在腰际。穆青轻轻地抚摸着那条伤痕,实在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里充满了泪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两张闪光的照片》后,彻夜难眠。如今,任羊成的外孙任斌强在红旗渠景区,担任凌空除险情景表演人员,无数次向游客复原当时的情景。
1997年出生的李媛是红旗渠干部学院的青年教师。她的太爷爷李贵曾任林县县长、红旗渠后勤指挥长。她说,她已经和红旗渠“分不开了”,甚至只要听到有一个人听说过红旗渠,却不了解其中的故事,她都会感到挫败。有人问她,如果放在现在,你们林县人还能把红旗渠修成吗?她说,答案没有那么重要,“我们为大家讲了那么多红旗渠的故事,不是让大家为了60年前的红旗渠唱赞歌,而是要在我们内心深处发问,我们还能不能像当年的前辈一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毕竟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要修的渠。您又会如何修建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60年来,红旗渠已累计引水超过130亿立方米,促进粮食增产80亿斤。
这些年来,每年清明节,张买江都会用一个小水斗为父亲墓前带来一斗红旗渠水,以前是母亲带着他来。母亲去世后,他带上了自己的儿孙。
10月金秋,张买江走在河海大学的校园道路上。他在路边的展板前停下。展板上有张照片来自60年前,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渠时的合影。他从上千个攒动的人头中一下认出了自己。那时候他十几岁,挤在比他高大的人群中间,手里举着一张给红旗渠建设者的奖状。照片是黑白的,那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渠的那天的实况,上千人围在渠边,有人鼓掌,有人挥舞着手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玉洁
编辑:瞿凯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