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爱科学  >  正文

我和《我们爱科学》的不解之缘

我和《我们爱科学》的不解之缘

隋金钊

1987年夏末的某个黄昏,《我们爱科学》这本杂志首次闯入我的生活。虽然封面那张鹰鱼生死博弈的照片分辨率不高,但鱼儿大张的嘴巴和鱼鹰坚毅的眼神,不仅迸发出震撼灵魂的力度,还化作我人生第一场科学启蒙的惊雷,令我深陷其中,如痴如醉。

从数学花园、动物世界,到科技新天地、科学文摘,还有小制作、小实验……一个个新奇的栏目给我带来了博览科学的前沿视野。从那一刻起,《我们爱科学》就成为我学生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每个月初,我放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铁皮信箱,看它是否如约到来。散发着油墨气息的新刊就像神秘的藏宝图,而封底处的目录,就是藏宝图上的标记。每当我看到最感兴趣的内容,就像在炎炎夏日猛灌一口冰可乐般爽快。而逐篇阅读全刊,是我全天,不,是整月最快乐的时光。为了和同学们炫耀,我不仅为它腾出书包最柔软的夹层,甚至在食堂吃饭时,也要带着它。

《我们爱科学》引领我钻进数学花园的迷宫,潜入动物世界的深海,又在科技新天地的时空间穿梭。一个月下来,30多页的杂志被我翻得卷了边,内页更是沾满饭粒和菜汤。可以这么说,它那0.38元的定价,装满了全宇宙的璀璨星光,给了我远超时代的精神财富。

上高中后,即便练习册和试卷如潮水般漫过书桌,我仍会在晚自习时偷偷翻看几页珍藏的杂志。多年后,我才发现,那时它便已在我心中种下一颗探索的种子,这本发芽于内心的《我们爱科学》,让我萌生了对科学的向往,学会从细微之处探索科学的奥秘,对兢兢业业的科学家充满了敬仰之情,更为我日后成长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因为搬家的缘故,我遗失了很多珍贵旧刊,但那些散落在记忆里的知识碎片,却总在不经意间,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后来,我成了一名科普作者。机缘巧合之下,看到了《我们爱科学》的征稿信息,伴着偶遇老朋友的惊喜,我重新续上与它的缘分。

键盘敲出的一份份稿件,不仅是我从汲取者到贡献者的回馈,更是对年少时精神家园的致敬。

如今,我的孩子也成为了《我们爱科学》的忠实读者,每个月他都会催问我,新的一期何时邮来。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让我看到了30年前那个在蝉鸣声中翻阅信箱的少年。

时光冉冉,《我们爱科学》迎来了65周岁生日。作为和它相伴相知的老读者和新作者,我由衷祝愿它能在各位编辑和作者的努力下,以科学为帆,以热爱为桨,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源源不断地从科普高地驶向星辰大海,从今时直到永远……

作者介绍:隋金钊,辽宁省作协会员,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省儿童文学学会会员,从事少儿文学创作11年,出版有《海洋动物探秘故事》系列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不》、《动物特种兵》系列小说、《战“疫”日记》、《战疫书简》、《我们的民族达斡尔族》等图书。

编辑:耿玥

马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