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来网2025-09-16
普通泥巴捏出精美陶器,废旧报纸变成鲜艳的纸浆画。9月15日,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红卫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制作和鉴赏陶艺、纸浆画等作品。
学校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
在“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这所仅有14名教师、114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秉持“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课后服务”的理念,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作业辅导+特色社团”双轨并行的创新之路,让课后服务不仅解决了留守家庭作业辅导难题,更让乡村孩子收获了自信与快乐。
面对办学资源受限、专业师资不足等现实困难,该校全体教师坚持“条件有限,创新无限”的思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学校将空置教室改造为纸浆画教室与陶艺室。纸浆画教室购置了画架、颜料、纸张等基础材料;陶艺室配备了拉坯机、烧制窑炉等专业设备。操场划分出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区,添置相应体育器材;象棋社团利用现有教室,由教师自带教具开展活动。每一处空间都得到最大化利用,每一种资源都发挥着最大效益。
教师各显神通做好课后服务
该校114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约45%。大部分家长因务农或外出务工,无力辅导孩子课后作业,也缺乏为孩子提供兴趣培养的条件。“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不仅成为家长的“定心丸”,更成为农村孩子接触多元兴趣、弥补家庭教育短板的重要途径。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参与意愿高达100%,为活动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14名教师均是“兼职型多能”乡村教师,通过自学掌握社团技能,形成了“人人参与、各展所长”的师资格局。
学校建立了“统筹规划、分工明确、全程监管”的工作机制,确保课后服务既“有温度”,又“有实效”。在课后服务作业辅导时间,聚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作业完成质量”两大目标,实行“分层辅导、个别答疑”模式。对于留守儿童、学习困难学生,教师在辅导作业的同时,更注重情感关怀。四年级学生小辰(化名)是留守儿童,作业拖沓、字迹潦草,辅导教师不仅每天耐心指导他完成作业,还利用休息时间与他谈心。经过一学期的辅导,小辰的作业完成率从50%提升至80%,成绩也从及格线上升至良好水平。
一人一社团,人人有特长
在课后服务社团活动时间,学校开设了陶艺、纸浆画等多个社团。学期初发放选课表,介绍社团详情,由学生与家长共同选择。热门社团实行“限额+轮换”,保障学生兴趣需求。各社团要制定好学期计划,明确每节课的主题、内容与目标。
陶艺社团分“初识陶泥、简单塑形、拉坯尝试、作品烧制”四个阶段;纸浆画社团则从“纸浆制作”“色彩搭配”“主题创作”逐步推进。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教学,同时做好“活动记录”,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
农村孩子对泥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学校依托这一优势,将陶艺社团作为特色社团重点打造,让“玩泥”成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动手实践的载体。从揉泥、塑形到烧制、上色,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与细致。在“拉坯”环节,很多学生一开始无法让陶泥在拉坯机上站稳,教师会手把手教他们定中心、调力度、控转速,鼓励他们反复尝试。
学校在陶艺室打造了“陶艺作品展示墙”,陈列同学们的优秀陶艺作品。2025年5月,该校陶艺作品在十堰市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技能展示交流活动中展出,“哪吒”“廉洁文化”等系列作品夺人眼球。“这些作品充满了农村孩子的想象力,是乡村教育最生动的成果。”大家都这样评价道。
以废旧纸张为材料,纸浆画社团兼顾动手能力与环保意识培养。纸浆画的主要材料是废旧报纸、杂志。社团活动前,教师会引导学生收集家中的废旧纸张,带到学校后进行消毒、撕剪、浸泡、打浆,制作成纸浆。纸浆画的主题涵盖“红色故事”“传统文化”“校园生活”等多个领域。在“红色主题”创作中,同学们用红色纸浆制作“国旗”“五角星”,用黄色纸浆勾勒“英雄人物”。在“传统文化”主题中,同学们创作了“二十四节气”“十二生肖”,将纸浆的立体感与传统文化的美感完美结合。纸浆画社团的作品多次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展出,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红卫小学的课后服务已成为当地乡村教育的亮丽名片。同学们在捏陶、作画、运动中绽放笑容,在收获知识、培养兴趣中快乐成长。未来,该校将从四个方面优化课后服务质量:强化师资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完善硬件设施,改善活动条件;丰富活动内容,拓展服务维度;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社团+”模式点亮课后服务,多彩课后服务开启缤纷校园时光。
朱本双(《中国少年报》通讯员) 熊兵 王咪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