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少年报2025-10-19
10月14日,“红领巾的光影记忆”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观影系列活动的第一站现场,来自北京市的近200名师生观看了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并在观影后和航天英雄翟志刚、电影导演朱翌冉进行交流互动。
咱们《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们,身穿红色马甲,带着精心准备的问题,与航天员面对面问答,成为全场最亮眼的“追光者”!他们全神贯注,用心聆听,那份投入,简直达到了100%的“满格”状态!
快跟上,让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
我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
观影感受中国航天成就
《窗外是蓝星》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衔出品,是我国首部8k拍摄太空电影。
电影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将浩瀚宇宙的壮美与中国航天人的坚守鲜活呈现在银幕之上。
一个个珍贵画面均来自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中的实地拍摄,为观影的少先队员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太空工作和生活日常。
现场观影画面。图源:央视网
电影中的精彩内容让人目不暇接:震撼的太空景象,各式样的新奇设备与实验仪器,宇航员出舱作业时的精细操作,令人屏息凝神的“径向对接”......不断推拉摇移、更迭变换的镜头,让队员们在沉浸式观影中感受一场特别的太空之旅,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和祖国的强大。
“起飞时......”
小记者的提问亮了
观影结束后,航天英雄翟志刚、电影《窗外是蓝星》导演朱翌冉在现场与队员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本报小记者蔺玟橙提问翟志刚:飞船起飞时,在飞船内听到的声音是不是特别大?
翟志刚就自己的亲身经历作出回答:“在飞船里感受的不光是(声音)震耳欲聋,还有震动......”
翟志刚(台上左数第二)回答本报小记者蔺玟橙提问。
本报小记者聂梦萱提问导演朱翌冉,如果小学生有机会进入太空,地球的哪个画面最被推荐欣赏?朱翌冉回答,夜晚来临时地球上闪出金色的星星点点,那是万家灯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地球不同于其他星球的独特景象。
本报小记者聂梦萱现场提问
互动交流过程中,翟志刚结合自身航天经历,讲述了太空中的工作与生活细节,并鼓励队员们从小树立“航天梦”“强国梦”;朱翌冉则分享了影片拍摄背后的故事,揭秘8K技术如何捕捉太空瞬间,让队员们了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无限可能。
保护!让蓝色星球
永远闪闪发光
本次活动中,本报小记者刘笑鸿接受了央视记者采访,分享观影感想。
面对记者和镜头,他说:“我觉得在太空中,我们的星球就像一颗美丽的蓝宝石。”
“我们所有人一定要好好保护这颗蓝色的星球,才能让它永远闪闪发光。”
本报小记者刘笑鸿接受央视记者采访。图源:央视网
本次活动是“红领巾的光影记忆”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观影系列活动的第一场示范活动。点击此处查看活动详情
活动为全国少先队员推荐30部优秀爱国题材影片。
后续,活动还将持续推动各地少先队员在中小学校、青少年宫、青年之家以及城乡社区阵地和电影院,观看优秀影片。
本报记者 魏金宇 苏畅
本报小记者 蔺玟橙 聂梦萱 刘笑鸿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