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领巾集结号2025-09-17
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学校。近日,各地各级少先队组织纷纷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少先队员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华文脉、传承奋斗精神,争当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时刻准备着。
探秘光伏科技 致敬劳动榜样
近日,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开展“红领巾寻访中国式现代化的足迹”主题实践活动,让队员们在“行走的思政课” 中播撒科技种子、厚植劳动情怀。
参观厂房 见证智能制造
队员们沿着安全通道有序进入光伏组件生产车间,走进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机械臂精准完成组件组装。队员们一边认真观察每一道生产工序,一边小声交流自己的发现:“科技让生产变得好高效啊!”“里面都是机器人在操作啊!” 大家真切感受到现代化工厂的智能生产场景,对 “科技提升生产效率” 有了最直观的认知。
趣味讲解 解锁光伏奥秘
队员们来到会议室,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盐城天合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李根为队员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光伏知识小课堂”。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层层解析,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易懂有趣;通过光伏组件实物模型,让队员们直观触摸科技产品。从“阳光如何转化为电能” 到 “光伏技术对绿色环保的重要意义”,队员们专注倾听,在互动中深入了解光伏科技的奥秘。
聆听故事 汲取奋斗力量
最让队员们期待的莫过于与劳模李根的面对面交流。队员们提前准备好问题,队员们依次提问:“李叔叔,您在工作中遇到过最难的问题是什么?”“是什么支撑您一直坚持创新呢?” 面对稚嫩又真诚的提问,李根用朴实的语言分享自己的奋斗经历 —— 从刚入职时对技术的陌生,到反复钻研攻克生产难题;从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到用创新思维优化生产流程。他的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却充满正能量,让队员们明白 “劳模” 的称号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精益求精的追求。
这次寻访活动既是一次科技探秘,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它让队员们明白,中国式现代化靠亿万人民不断努力拼搏出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定“四个自信”,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寻访抗战印记 珍爱美好生活
以少年之名,承先辈之志,近日,山东省济南市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队员们一起踏上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红色实践之旅。本次活动以“寻访抗战印记,珍爱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通过沉浸式学习,让队员们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走进大峰山 触摸历史的脉络
秋阳灿灿,红旗猎猎。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抵达风景秀丽却蕴藏着铮铮铁骨的长清大峰山抗日根据地。这里不仅是革命老区,更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中“老虎营”的根据地。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纪念馆、革命旧址。
展馆中,惟妙惟肖的雕塑、先进的数字技术还原了当年战火纷飞的场景:硝烟弥漫、冲锋号角、英雄呐喊……一幕幕震撼的画面让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艰苦与壮烈。
队员们认识了武中奇、武天骥、武思平三兄弟为代表的革命志士,聆听了“红嫂”邵孙氏救治伤员的感人故事,感受到了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信念。
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诉说着历史的沉重与光辉。队员们轻声说道:“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句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革命精神在这一刻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真切的情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队员的心中。
孝堂山感悟传统 文化与革命交融
午后,队员们转赴长清孝堂山,这里不仅以“孝文化”闻名,更是一处革命足迹重叠的地方。
纪念馆利用数字技术让静态的汉画“动”了起来:古代车马行进、宴乐场面展开、孝子故事重现……队员们惊叹不已,表示“仿佛在观看一场穿越千年的动画电影”。这种创新展示方式激发了队员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活动中,讲解员还为大家讲述了革命先辈在孝堂山一带坚持斗争的事迹,让队员们明白:这里不仅是孝文化的摇篮,也是红色基因浸润的热土。
随后,队员们体验了拓印技艺。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认真铺纸、蘸墨、按压,完成属于自己的拓印作品。尽管手法稚嫩,但每一笔都凝聚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寻访抗战印记,珍爱美好生活。这次活动不仅是一节行走的课堂,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队员们通过触摸历史、聆听故事、体验传统,深刻理解了革命精神的伟大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探秘理工红色讲习馆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学正小学乘风破浪中队的弄潮儿小队和扬帆起航小队的队员们系着鲜艳的红领巾走进了浙江理工大学的红色讲习馆!这次,队员们带着一张特殊的“时光寻宝图”,要去寻找那些照亮中国、照亮浙江、也照亮我们理工大学的“红色宝藏”!
01 伟大历程与真理之光——寻找“会发光的种子”
一进门,讲解员老师就带队员们看了一本非常非常老的“大书”,老师说它叫《共产党宣言》,它就像一颗“真理的种子”,很久以前被一些勇敢的叔叔阿姨带到了中国,带到了浙江。队员们看到了一些老照片,照片里的叔叔阿姨们眼神亮亮的,他们在努力地学习、传播这颗“种子”的光。
老师讲了“红船精神”——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队员们围着小船模型,仿佛听到了历史的波涛声,感受到了那份开天辟地的勇气! 展馆里还展示了浙江的革命故事,比如浙东、浙南的叔叔阿姨们在山林里坚持斗争,非常艰苦,但他们信念坚定,不怕困难。这些故事让我们明白,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和汗水浇灌的。队员们暗暗下决心,要珍惜现在的好生活。
02 筚路蓝缕与奠基立业——寻找“奋斗的脚印”
老师告诉队员们,新中国成立后,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遇到了很多困难。照片里的人们干劲十足,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队员们看到了一些旧粮票、旧工具,想象着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白手起家、努力奋斗的情景。
老师用简单的图画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化三改造”,就是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变成社会主义经济。浙江的工厂、农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家都在为建设新中国出力。
最让队员们“哇”出声的是“两弹一星”的模型和图片!老师讲了许多科学家爷爷的故事,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隐姓埋名,刻苦钻研,终于造出了让中国挺直腰杆的大国重器!浙江的科学家和工人们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队员们觉得这些科学家太厉害了,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03 红色基因 理工传承——寻找“身边的榜样”
原来,浙江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在战争年代也是英雄!讲解员老师给队员们看了学校老照片,讲述了不同时期(从蚕学馆到现在的浙理工)的进步师生如何参加爱国运动、抗日救亡的故事。有的老师同学在流亡办学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有的勇敢地参加地下斗争。他们的爱国精神让队员们深深感动,原来红色基因一直流淌在我们的校园里!
新中国成立后,理工大学的老师们同学们用知识报效祖国!展柜里展示了他们在丝绸纺织、机械、材料等领域的重要发明创造,有的还为国家“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做出了贡献!队员们看到那些老仪器、老图纸、获奖证书,感受到了一代代理工人的奋斗和智慧。
这次特别的寻访,就像在队员们心中点亮了一盏盏小灯。 那些泛黄的书页、珍贵的照片、感人的故事、榜样的力量,都让队员们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一定会牢记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学习,锻炼本领,让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准备着,为祖国的明天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编辑: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