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语青年2025-11-06
二十几岁的日子像被揉皱的地图,每条街道都标着名字,每个路口都画着箭头,就像身边人给你的“方向”:朋友说“考研不错”,学长说 “大厂成长快”,家里人说“回家考编省心”。
可当你真的站在人生的“路口”,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 “方向”,偏偏连“该往哪走” 都问得没底气。那一刻才会懂,原来迷茫从不是生活中偶尔闯入的陌生人,它早已成了这个年纪里,大多数时间都在的“老熟人”。

迷茫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十几岁像一道模糊的分界线,一边连着校园的纯粹,一边通向社会的复杂。想象中这样的年纪自己会是自由的,拥有热烈的青春,但实际上迷茫焦虑才是我的常态。看着朋友圈里有人继续求学,有人拿到心仪offer找到工作,有人出门旅游体验人间烟火,大家好似都有归宿。出门被长辈问“准备到哪里工作?”而我只能用一句“还在找工作”,来掩饰内心的慌张。
面试时被问到“是否愿意长期留在家乡发展?”,我不敢给出确切的答案,怕小城的安逸丧失了年轻的闯劲。总想着再等等,万一能有更好的机会呢?于是在犹豫中停下前进的脚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犹豫徘徊,渐渐迷失了方向。
既想要一份离家近安稳的工作,又觉得自己应该趁着年轻去看山川湖海。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选项里,我不再纠结一次做出完美的选择,而是心中多了几份试错的勇气。
谁处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不是在摸索中前行?这份迷茫本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那些暂时的不确定,终会在坚持里,变成未来的刚刚好。不因为害怕而停止脚步,继续怀揣着心中的希望,走在找自己的路上。

“走不通”的路也叫做经验
当我把简历草稿保存在电脑桌面时,客厅传来爸爸冲泡茶叶的声响。我蜷在沙发角落,盯着手机刚弹出的工作提醒,指尖在屏幕上划来划去,却没力气点开。
“又对着手机发呆?”爸爸端来温茶,瓷杯在茶几上轻轻磕出声响。我抬起头,看见爸爸坐下准备随时倾听的包容姿态。忽然鼻子发酸,“爸,我不想干现在的工作了,可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爸爸没急着说话,先给我添了点热茶,又缓缓给自己倒了一杯。台灯暖黄的光落在他手背上,那双手曾帮我修过多次断墨的钢笔,现在正摩挲着杯沿:“我刚进工厂那年,天天拧螺丝,手指磨得全是茧子,也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眨了眨眼,第一次听爸爸说这些。“后来呢?”
“后来车间要记考勤,没人会用电脑,我就抱着说明书啃,每天多留两个小时练。慢慢发现,比起拧螺丝,我更爱琢磨这些。”爸爸笑了笑,“哪有人一开始就撞上个喜欢的工作?就像人小时候挑苹果吃,总得咬两口,才知道哪个甜哪个酸。”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啜饮了一口温热的茶后,沉稳有力的声音响起:“你现在觉得不喜欢,至少清楚了一条‘走不通’的路。慢慢试,慢慢看,说不定哪天就碰到让你愿意多留两个小时的事了。”
这句话点醒了我,原来一向看起来无所不能的爸爸,在相同的年纪也曾面临事业上的迷茫时刻。我渐渐意识到,二十几岁的年纪要学会允许自己迷茫,这样的年纪,哪怕暂时做着不喜欢的事情,或许也是在为走上适合的道路做铺垫,甚至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称之为经验。此刻暖茶的热气漫上我的脸颊,攥着手机的手,也慢慢放松下来。

雾会散,路会明
二十几岁,就像站在晨雾弥漫的站台,看不清下一班列车驶向何方。这些年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让我渐渐懂得:在这个尚属青涩的年纪,再优秀的人也不免会在某个瞬间感到迷茫——而这份迷茫,本就是我们与世界碰撞时的常态。
一位相识的学长,属于他的履历表上写满厉害:学生干部、多项志愿者、国奖得主,在我看来他就像一盏永远明亮的指路灯,指引着刚踏上大学征途的新手。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会短暂地迷失方向。
“你会感到迷茫吗?”面对我的疑问,他起初总报以云淡风轻的自嘲,直到某次聊天,他终于卸下所有伪装,像个找不到路的孩子,轻轻诉说内心的挣扎:“这一年真的好累,不想说话,也提不起劲交朋友,好多事都没像预期那样顺利……”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迷茫从不是“负面”的标签,而是每个人在向前走时,都会遇到的岔路口。
我们要承认,这个年纪面对繁杂的世界,感到迷茫是正常的,就像春天树上刚抽出的嫩绿枝条,会在清晨的风里轻轻晃动,这正是每片要舒展的新叶在试探中,慢慢找到合适的伸展角度。

原来长大从不是永远看清方向,而是知道前路有雾时,依然能专注脚下的每一步。毕竟雾会散,路会明,而此刻每一个“做好现在”的瞬间,都是未来某天回望时,最坚实的脚印。
其实,迷茫从不是这个年纪的“缺点”,它只是想告诉你:别急着要答案,先跟着心走。二十几岁的路本就不是一条直线,慢慢走,那些你曾犹豫过的、等待过的,终会在某个时刻,变成你找到答案时的经验。

编辑: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