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心姐姐  >  正文

当孩子说“我想买······”时,满足是下策,拒绝是下下策,上策是什么?

图片由AI生成

“妈妈,我想要这个玩具!”

“爸爸,给我买这个零食吧!”

相信这样的场景,许多家长都不陌生。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渴望,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买,这是他们的天性。而家长们则需要考虑经济因素、孩子已有的物品数量以及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益等多方面问题,常常陷入满足与拒绝的两难境地。那么,当孩子说“我想要”时,我们到底是该爽快满足,还是坚决拒绝?

01

拒绝,不是简单的“不”                  

频繁对一个孩子说“不”,是最不恰当的拒绝方式,孩子仿佛被父母推到了门外。

即时伤害:被否定的需求,藏着不被爱的委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提出购买请求时,他们不仅仅是对物品有需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通过得到父母的同意和支持,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被重视的。而简单粗暴的拒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不被认可,自己不被父母所爱。这就像在孩子的心灵花园里,种下了一颗自卑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可能会生根发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图片由AI生成

就像《奇葩说》的辩手席瑞,他在童年时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妈妈总是对他说:“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这让他从小就不敢向妈妈提出任何要求。有一次在超市,他看到一个橘子罐头,只是忍不住用手摸了一下,妈妈虽然最终给他买了,但嘴里却念叨着:“这个罐头的钱,抵得过我们吃一顿饭了。”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却让席瑞心生强烈的罪恶感,原本美味的橘子罐头,成了他童年苦涩的回忆。长大后,即使席瑞的物质条件已经不错,但他内心始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美好的东西,面对别人的好,总会感到亏欠。

长期影响:“不配拥有”与“无节制索取”

总是被拒绝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产生“不配拥有”的感觉。他们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从而放弃追求。这种心态会影响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比如在选择职业、伴侣等方面,他们可能会因为觉得自己不配,而错过一些很好的机会。

更严重的是,这种匮乏感还可能会演变成“无节制的需要”。家庭教育家蔡景昆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个16岁的少年,频繁在社区偷东西,手机、衣服、学习用具,甚至婴幼儿的玩具、别人扔的水桶他都要拿。当他被警察抓到,被问为什么偷这些没用的东西时,少年说:“我偷东西不是为了用,只是觉得拥有很重要。”原来,这个少年小时候家里从不给他买玩具,他的物欲一直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这种匮乏感就导致他在长大后通过偷东西来满足自己对“拥有”的渴望。

尹建莉老师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一书中提到:扼杀孩子小小的欲望,会导致孩子对某种事物极度渴望,产生补偿性心理。那些一直得不到满足的需求不会消失,而是会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用再多的物质也填不满。童年里所缺乏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余生里最可怕的执念。

02

满足,要有度

无底线满足的后果

无底线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同样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老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爱太满,则为害,若是一味地满足孩子,很容易把孩子喂成一头索求无度的白眼狼。

有一个发生在天津南开区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30岁的男子,先是向父母索要婚房。父母耗尽积蓄,还外加借了30万,才勉强凑出婚房首付。可婚期临近时,男子又应女方要求,向父母索要6万彩礼钱。这一次,父母实在无能为力了。男子接连闹了几天后,妈妈哭着说:“儿啊,你这是要逼妈妈去死啊。”儿子却狠心回道:“那你就死吧!”绝望的妈妈真的从五楼一跃而下,当场死亡。

“棘轮效应”在孩子身上的体现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棘轮效应”,说的是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总是被满足的孩子,心理上就会产生这种“棘轮效应”。父母满足的越多,孩子想要的也就越多。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认知: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都会无条件满足。

图片由AI生成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孩子的欲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小时候,他们可能只是想要一个玩具,后来就会想要名牌衣服、鞋子、手机,长大后则可能是车子、房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永远不懂得收敛,也不懂得体贴父母,变得任性而自私。他们习惯了从父母那里索取,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就可能心生怨恨,直至榨干父母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毫无底线的满足,实际上就是一种无下限的溺爱。

03

上策,培养正确消费观

既然拒绝和无底线满足都不是最佳选择,那么当孩子说“我想买……”时,上策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区分“想要”和“需要”

图片由AI生成

首先,我们要帮助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这两者的区别,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需要”的。同事李姐的教育方式就很值得借鉴。有一次,她带7岁的儿子逛超市,孩子被货架上的奥特曼手办吸引,哭闹着要买。李姐没有立刻拒绝,也没有妥协,而是先接住孩子的情绪,蹲下来和孩子耐心沟通:

“宝贝,告诉妈妈,这个奥特曼手办是你‘需要’的,还是‘想要’的?”

孩子抽噎着说:“我想要!”

李姐接着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奥特曼,它确实很帅气。但是,你已经有5个奥特曼手办了,家里的玩具箱都快装不下了。这个手办不是你生活和学习必须的东西,属于‘想要’的范畴。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就买所有想要的东西,对不对?”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李姐又说:“如果你真的很想要这个手办,我们可以把它列到你的‘愿望清单’里。等到你生日的时候,或者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进步,妈妈可以把它作为奖励送给你。这样一来,你得到它的时候,会不会更开心?”

听了妈妈的话,孩子停止了哭闹,虽然有些遗憾,但还是乖乖地放下了手办。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孩子明白,“需要”的东西是生活或学习必不可少的,没有它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而“想要”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有了更好,没有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当孩子清楚了“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后,他们在购物时就能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

提前约定规则

提前和孩子约定消费的价格和数量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央视少儿主持人周洲就经常和女儿这样约定。每次出门前,她会和女儿说:“跳跳,今天我允许你买东西,但只买一件东西,而且这件东西不能超过20块钱。”这样的约定,给了孩子一定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了消费是有界限的。

在超市里,女儿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可能会很纠结,不知道该选哪一个。但因为有了和妈妈的约定,她会在挑选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判断,权衡哪一件商品对自己来说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自我约束和选择的过程,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而且,当孩子遵守约定,从众多喜欢的东西中只选出一样时,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也会更加珍惜自己选择的物品。这样的约定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合理消费,还能保护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培养财商

图片由AI生成

培养孩子的财商,对孩子的消费观养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它包括如何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如何合理使用金钱等。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可以每个月给他们一定量的零花钱,并允许他们自己独立支配。

为了让孩子清楚地知道钱的去向,我们可以教孩子使用记账本记账。通过记账,孩子可以对自己支出的钱、剩余的钱以及钱花在了哪里一目了然。比如,孩子用零花钱买了零食、文具或者玩具,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样,他们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消费情况,发现哪些钱花得合理,哪些钱花得有些浪费。经过一段时间的记账和实践,孩子会逐渐学会规划自己的开支,理性地进行消费。他们会明白,钱不是无穷无尽的,需要合理使用,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

04

智慧育儿,让爱与规则并行

孩子内心匮乏还是丰盈,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得到了那个东西价值多少钱,而在于他们内心的愿望是否真的被看见,被理解。                   

作为父母,单纯在物质层面满足孩子只是第一层,更重要的是能否看见、了解孩子“想要”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否能给到孩子真正需要的情感体验。

可以满足的,那就开心地、爽快地买,没有能力,或就是不想买的,也不要随便评判孩子的欲望,只需坦诚告诉孩子:“你喜欢的这个东西很好,你也值得这么美好的东西,只是超出了现在爸爸妈妈的能力范围了。

当我们允许孩子消费并控制消费的时候,孩子就会明白:父母允许自己买,是因为爱自己;而父母控制消费,也是因为爱自己。不同的是,前者是尊重,后者是培养孩子管理钱的能力。

当我们学会用沟通代替拒绝、用约定代替溺爱,亲子关系便能在这场“买买买”的拉锯中找到平衡。而若想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妨借助优质的读物,在共读中传递价值观,在互动中深化理解——比如下面这些期刊,就是亲子对话的绝佳桥梁。

编辑:耿玥

马上订阅